壮族有自己的古文字,即古壮文又称(方块壮字),古壮文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,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。
.jpg)
古壮文产生的年代,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初开始,但由于历史的原因,这种古壮文使用面不广,仅部分壮族老人、巫师、艺人等使用,他们主要用于记事,书写经书,编写剧本和山歌等。"古壮字"这一概念的确认,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。1955年,党和人民政府根据拉丁字母创制表音新壮文,20世纪80年代,完成《壮文方案》修订工作,使新壮文进一步通用化,壮文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。
壮语又称"壮话",是壮族的语言,官方认准广西武鸣双桥壮语为标准语音,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、海南的临高话、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,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。壮语国际上普遍划分属澳台语系或台-卡岱语系,国内一般划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,分南北两种方言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交流增多,汉语使用频率增加,短短几十年时间壮语在城市地区逐渐衰退,二000年后壮语保留较完好的县城、街镇等区域也受到极大冲击,保护传承壮语已刻不容缓,已成为壮族有志青年的共识与责任担当。